49. 咱也有汤沐邑了(4/5)
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因能文任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父皇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错师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父皇赞赏,让孤拜其为家令,对孤甚多教诲。错师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合孤意,孤称其为“智囊”。”
“前几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父皇发兵征讨,晁师乘机向父皇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父皇赐诏书,以示嘉奖。”
“错师接着又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父皇采纳。于是错师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在姚翁口中,晁错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嘴炮。但刘启对晁错的欣赏,也不是肤浅之见。那晁错是有两把刷子的。
汉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即“策问”)。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晁错与袁盎政见不合,所以互不相容,视对方为政敌、死对头……
七国之乱,在削藩的问题上,袁盎是鸽派,晁错是鹰派。最后的结局是,晁错被景帝腰斩,袁盎得以重用。
若以忠奸论,晁错无疑是忠臣。晁错削弱诸侯的主张,是没有私心的,是从大汉王朝的利益出发的。
若以智愚论,晁错无疑是智者。晁错看穿了诸侯坐大的必然后果,是非常有预见性的。
据姚翁说,“错为人峭直刻深”,啥意思?直刻什么的,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法家人物的,每一个字,都在说晁错这人不好相处,是个没朋友的人。
所以,请求杀晁错的,是以丞相为首的几乎所有朝臣。至少,在汉朝这边,军队也不会因为晁错被杀,而丧失一点点战斗力。
诸侯联军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