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不要一棵树上吊死,有的是办法(4/16)
但是对于这类目标的边缘区域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
说穿了就是着火点周围的温度梯度区域里,必然含有与预设的可打击温差带重叠的区域,这时候就有可能被判定为目标了。
高振东想了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你有两个办法,一是利用转动数据判断这些区域与着火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太近的就别打了。这种办法的话,最简单的办法来说你甚至只需要在扫描到着火点后用一个延迟电路锁死击发电路,或者阻断数据保持电路不记录温差数据就可以,延迟时间根据弹体转动速度确定。”
陆工眼睛一亮:“嗯,你说的这也是一个办法,仔细设计,能用小成本解决大问题。”
工程上解决问题,有时候不需要彻底解决,只需要把错误事件发生的概率压到能接受的程度就可以,这和纸上谈兵的想法不太一样。
高振东笑道:“如果不在乎成本,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双色传感器。”
双色传感器不一定是紫外/红外双色,不同波段的红外也可以是双色,而且红外线传感器的某些波段对火焰敏感,这个原理,其实也可以用来判断着火点。
简单来说,就是用对火焰敏感波段的输出锁死整个红外传感器的动作。第2/2页)
高振东把几人叫过来,给他们讲述自己对末敏弹结构的设想。
其实也很简单,这玩意的图网上到处都是,前面是战斗部,后面是探测器和控制器,再往后是降落伞。
粗一看,传感器的光学窗口被战斗部给挡住了,且没法实现两者的轴向平行,妙就妙在子弹药弹出之后,战斗部会绕着一根偏心轴旋转180度,如此一来,就把传感器的光学窗口给亮出来了,而且保证了两者的轴向平行,甚至两条轴之间的距离,比老毛子那个要更近,这无疑对打得更准是有好处的。
在高振东拿出这个结构之前,说实话,不论是陆工,还是罗教授,都没少为这个末敏弹的结构刨脑袋,主要是口径实在是太小了。
110mm啊,还要布置传感器,实在是没法搞。
这回高振东这个简简单单的的偏心转轴结构一画,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高总,你这个结构绝了!”
“对啊,我正在担心,想了很久都没想出办法,这个真是太巧了。”
“结构简单,但是就是能解决问题!”
“而且这个结构,一旦展开,天生就能靠两者重心的固定关系,解决红外探测器的扫描角度问题,都不用专门去设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