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任务,杨举人(4/6)
员考职以后不必到京考试,由各州县的知县和教官选拔保送至省。大省取一百名,中省取七十名,小省取五十名,保送人数为取额的十倍。所取各生为各省巡检和典史所用。
六是制定种种优惠措施,尽量对举贡生员的考试和任职给予各种优惠。
当然,由于这个时候,已经是清廷末期,吏治**,清廷的政策根本无法完全落实到位。
无权无势的杨举人,根本就享受不到清朝最后的余晖优待。
虽然清廷没废除科举制度之前,杨举人也不一定能做官。
说到举人做官,清朝有三种入仕渠道,大致分为拣选、截取和大挑三个方面。
清初时,由于战乱不断,朝廷急需用人。因此对科举中式者入仕实行的是授职从优,当时进士授职,有二甲授参议布、按二司属官,三甲授知府,这在清代历史上极为罕见的。
同时,对于举人的授职也很优待,准许举人会试不第后,考授推官、知县、通判等官。
这些官职都不低。
不过也就是清朝初期才有。
顺治九年的时候,吏部规定,举人三科不第者可以参加拣选,并以推官、知州、知县考用。
而到了顺治十六年的时候,由于进士出身者人数增多,规定举人五科不第者,方可参加吏部拣选,并停授知州,以推官、知县考用。
但到了康熙后期,举人拣选的门槛再次抬高,只能以知县、教职选用。
雍正元年,开始实行举人截取制度。
截取是清代用官的方式之一,即以一定的资格、条件如食俸年限,科举名次等为标准,按录用人数依次选取。
具体实施的情况,就是按照吏部的规定,挑选年力精壮、可堪大用者任知县、教职,并让各省督抚依名次先后,汇造总册,呈吏部铨选。
举人虽然可以授职,但比起进士来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不论是拣选还是截取,只是先注册在桉,真正授职还有一段时间。至乾隆六年,进士候选者已经排到了乾隆元年,而举人候选者却排在了康熙五十三年。也就是说,乾隆六年的时候,还有康熙五十三年的候补举人尚未授职。
杨举人无权无势,想要通过拣选还是截取进入仕途的话,那真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至于另一种入仕途径——大挑!
大挑,数年举行一次,有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的,由吏部主持,在参加的大挑的举人中选取十数人或数十人予以实授。
但大挑的形式比较奇葩,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