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两种说法(2/3)
。’”
“南梁时期的沈约在他编纂的《宋书》中也记载有:‘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
“还有唐朝房玄龄编写的《晋书》中也说:‘又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汉高祖佩之,后世名曰传国玺。’
陈景认真听着陈教授如数家珍的轻松而准确的说出了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心中佩服的同时,也觉得这种说法的可信度确实很高。
因为不管是《汉旧仪》、《宋书》还是《晋书》,都是正史记载。
更重要的是这些史书著作的时候,传国玉玺都还没有遗失,而这些书的著作者沈约、房玄龄等,都是有机会亲眼见到传国玉玺的高官,所以他们的记述是非常可靠的。
这时,陈教授又道:“另外,这些记载也从材质上说明了传国玉玺同和氏璧是没有关系的。”
“小陈,你说说和氏璧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陈教授忽是停了下来,开始考教自家徒弟。
陈景此前是了解这些资料的,立刻应道:“《韩非子·和氏》中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对,和氏璧开采于楚山,而楚山也就现如今鄂北的荆山,荆山玉的名气可不小,换句话说,和氏璧开采于荆山,大概率就是荆山玉。”
“蓝田玉和荆山玉完全不同,根本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和氏璧基本不可能和传国玉玺有什么关系。”
陈景点了点头,又问:“那师父,传国玉玺的原身是和氏璧,这个说法又是怎么传得那么广的呢?”
要知道在大多数普通人的印象中,传国玉玺可就是和氏璧制作而成的,总之陈景小时候听到的传说都是这样的。
面对自家徒弟的求知欲,陈教授还是相当高兴的,乐呵呵的道:“说传国玉玺是和氏璧制作的这个说法,最早是北魏时的崔浩,他曾经帮助北魏统一北方,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谋臣。”
“他在自己的著作《汉纪音义》,说‘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而由于崔浩的身份和地位,他的这个观点,自然引起了后来学者们的重视,从而被很多人开始引用并且认可。”
“再到后来的宋朝、明清和现如今都还有不少著作甚至是影视剧采取这种说法,一般人也不会去可以考据研究,从书上或是影视剧中看到了这个说法,自然就那么认为了,然后就越传越广了。”
陈教授说到这里,还摇了摇头:“都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古时的名人也会造谣,而且他们造谣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