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到来(3/5)
说的擂鼓进军、鸣金收兵
还有诸如旗帜也是如此,比如旗帜向前点头,就是前进;向左点头,就是左转;向右点头,便是右转;转一圈而向后点头,就是要士兵们后退。
当然了,看旗帜和听擂鼓、鸣金都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指令,古代军队不可能只靠这三样来指挥,还需要其他乐器来细化更多指令,诸如天鹅哨等等,这里就不细说了。
就拿大夏军队来说,军队中分两种鼓,一种是擂鼓,一种是步鼓。
步鼓在现代人印象里的存在感不高,然而它却是指挥步兵冲击敌军最重要的鼓,因为它控制了士兵们接敌的速度,比如敲一点步鼓,步兵就前进十步,绝不能少走一步或者多走一步。
绝不会像电影里的那样,大鼓一阵乱敲,随后步兵乱哄哄的冲上来跟古惑仔一样拿着砍刀见人就砍,那不是军队,而是乌合之众。
一望无垠的草原延伸至天际,波涛般的绿色浪潮在微风中起伏,仿佛是大地的呼吸。
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上,一万多名穿着红白相间军服的火枪兵组成了一个个方阵,列队整齐,活枪上肩。
他们在鼓点的指挥下,组成一个个方阵朝着会场缓慢前进。
压迫而有力的鼓声随风传来,在草原上回荡。
火枪兵们步伐均匀,犹如一座大山缓缓压迫而来,肩膀上的刺刀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
而与此同时,蒙古人正慌乱的集结军队,匆匆上马的年轻牧民和正在集结的军队望着迈着缓慢而坚定步伐逼近的大夏军队,所有人的心里都在打鼓。
所有人都想不通一件事,这支大夏军队是怎么深入腹地直扑乌兰巴托的,为什么沿途居然没有一个部落向他们发出警报。
更是有不少去年参加过潼关之战的老兵,望着那支身穿红白相间军服,肩上扛着火枪的大军,原本已经被深埋在心底的恐惧又迸发出来。
瞬间就有人发出了悲愤的吼声“该死的,那支魔鬼般的军队他们来了,他们杀过来了”
随着虎贲营的逼近,高台上的人也已经能清楚的看清了他们的身影。
不少去年曾经跟随脱脱不花南侵的小部落的首领们也开始慌了神。
没法子,这支军队给他们的印象实在太深了,甚至成了不少挥之不去的噩梦。
漫天的白色硝烟和此起彼伏的枪声,更有那一声声犹如雷鸣般的炮声,无数挥洒着死亡弹雨的铁珠子朝着勇敢的蒙古勇士们落下,最后那些昔日勇猛的战士只能发出痛苦的哀鸣倒在了冲锋的道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