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方老师布置的作业(1/3)
原来,在上一节课结束后,方明华布置了一份作业:让每个学员分析阅读的那六篇中任意一篇。除过在课堂上重点讲述的《墙上的斑点》《太阳终将升起》。要分析的结构、写作手法,如何运用意识流写作等等,谁写好以后可以直接拿给他看。这个两个姑娘就为此事而来。见此情景,方明华也不急着寄信,招呼两人进屋,拿起她们写的文章看起来。陈虹分析的是刘以鬯《对倒》,而李虹颖分析的是方明华写的《路边野餐》。刘以鬯《对倒》的有两个版本,1972年写的长篇,后来作者又浓缩为一个短篇,方明华让他们看的是短篇。写的是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方明华先拿过陈虹写的文章,认真看着。在文中,陈虹详细分析了《对倒》写作手法,指出:采取双线并进,纯主观视角展现变化,并且经常男女对调。男表达对女的看法,女发表对男的看法,共同表述对所见所闻的看法,暗示意识流动,形成种奇妙的互动,整体形成复杂的心理结构还不错,看来是真的看懂了。方明华看完以后抬起头问道:“陈虹,你为什么要选这篇作为分析对象?”“因为我是申城人,中回忆旧申城那些时光我感觉很美,很亲切,如果拍成电影肯定好看!陈虹回答道。方明华听了点点头。没错,十多年以后,香江的墨镜王拍成了《花样年华》。他又拿过李虹颖写的文章。姑娘分析的是《路边野餐》。“我是重庆人,你中描写的虽然是黔省的一个地方,但我觉得环境和我们老家非常相似,中描写的人物风土人情,我感到很亲切。”方明华没说话,李虹颖主动解释起来:“这点我和陈虹想法一样,当然,这是方老师你写的,我喜欢看啦。”呵?后面这个理由?方明华没有回答,而是认真读起来。《路边野餐》是方明华将电影改变成,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线看上去有些紊乱。时间,存在于电影的每一个环节。墙上的钟、倒着开动的火车,只是一种象征式的表现方法。而时间更多时候的流动,都是在不觉之间,而这恰恰就是意识流的特点。在李虹颖的文章中,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