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准备出发。(2/3)
补充道:“如今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
若你再敢假借皇权之名欺压良家女子,定斩不饶。”
朱厚照听后,连忙点头称是:“是,先帝教诲,孩儿铭记在心。”
蒙古的北疆威胁已解除,达延汗的惨败声犹在耳边。
朝堂之上,朱元璋的铁腕手段令人心惊,就连朱逸也暗自担忧,这样的局面能否持久。
于是,朱逸私下找到朱元璋,提出了革新选才制度的建议。
朱元璋闻言,顿时来了兴致:“逸儿,何出此策。”
他好奇地询问。
朱逸深沉地说:“父皇,王朝末期常陷于混乱和**,原因在于皇帝过于仁慈,惩处过轻。
治理天下,岂能仅靠杀伐。”
他恳切地提醒。
朱元璋赞同地点点头,表示会认真考虑,鼓励朱逸继续阐述他的见解。
随后,朱逸指出,王朝后期,寒门子弟晋升困难,易滋生社会矛盾。
然而,在这繁杂的官场纠葛中,贪腐犹如瘟疫般肆虐,民间的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百姓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官僚集团犹如一盘散沙,只顾私利,无视黎民疾苦,社会的矛盾如同潜伏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为大规模的民间动荡。”
朱元璋不解地问道:“逸儿,我记得你说过,我们那次也算作是民间反抗,对吧。”
“父皇,您那只是半吊子的农民起义。”
乐逸笑着解释道,“因为您出身贫农,却加入了打着宋皇旗号的红巾军。”
“为什么说是半吊子。”
朱元璋追问。
“因为您的身份虽源于农民,但参与的却是以宋皇为号召的起义。”
乐逸耐心地解答,“所以,算是半个。”
朱元璋闻言,忍不住笑出声:“继续,你说下去。”
“如今的大明,朱厚照虽有诸多改革,试图扭转颓势,”乐逸沉声道,“但他必须明白,要想真正革新,必须打破寒门学子的晋升壁垒。”
“否则,无法撼动官僚阶层的铁壁。”
他继续阐述,“唯有通过公开公正的考试选拔,让寒门士子涌入朝堂,形成以皇帝为核心的新兴势力,才能逐步瓦解旧有的权力格局。”
朱元璋闻言,眼神闪烁:“逸儿,你说得有道理。
那么,如何打破这官僚集团的顽固呢。”
“现有的科举制度已不合时宜,”乐逸提议,“我们可以设立年年举行的新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