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全面革新,皇命下达(2/3)
的地位,即使面对官员也不必下跪,但一旦失去功名,前景便黯淡许多。
因此,听了知县的话,学子们虽不满,却不敢轻举妄动,只默默承受。
这时,名书郎出言询问:"请问知县大人,改革既然已定,是否应提前告知我们新的考试内容呢?"他的眼神流露出期待。
知县答道:"此次改革,陛下亲自指示,各级官署会迅速发放有关行测申论的学习资料,供学子们自行研习,今后的考试将以此为主。”
听到这样的安排,学子们心中多少有了些安慰,毕竟政府愿意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
很快,果厚照位面的士子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寒门应试之路。
朱逸深知首次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在命题时刻意降低了难度,以免初试过于严峻,打击士子们的信心。
大明选拔的是人才,而非折磨他们。
然而,朱元璋内心对此并不完全放心。
他出身贫寒,对知识充满渴望,虽然尊重读书人,但仍担忧突如其来的改革会引起轩然大波。
尽管他行事决断,但深知民心不可忽视。
当看到朱逸带领大明走向仙途,实力日益增强,他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儿子的决定,尽管心中仍有疑虑。
回溯过往,朱逸内心深处确实有所顾虑,但他并未向朱元璋透露。
朱元璋自始至终对儿子抱有深信,尽管表面强硬,内心却存有一丝忧虑。
朱逸敏锐地察觉到了父亲的隐忧,此刻他以轻松的口吻道:“陛下,您是否在忧虑这次学术革新可能激起学子们的反弹。”
朱元璋原未打算提及此事,但朱逸的提问却打开了他的心扉。
他坦诚地说:“逸儿,你知道的,我们对你有信心。
大明今日的繁荣,你的贡献不容忽视。”
“然而,士人阶层的传统绵延千年,自隋朝以来,这种模式已根深蒂固。
突然改变,若引发不满,该如何处理。”
朱元璋询问着。
朱逸则显得胸有成竹:“陛下,请放宽心,改革是必然的趋势。
新选拔的学子,他们将从基层做起,无一人出身官宦之家,即使是地方官员,也只是府署的小吏。”
朱逸神情严肃:“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亲历民间疾苦,积累实战经验,从而能妥善应对各种复杂问题。
同时,晋升体系将强调皇上的选拔而非个人关系,只有在基层扎实工作满五年,才能获得提升机会,否则永无录用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