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曹操夜梦三马食槽,刘备举国动员兵马(1/2)
要人,要粮。
李翊直接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按《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官方的粮食定价,应该是: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
意思就是把一石粮食的价格,控制在三十钱到八十钱之间是最好的。
这对社会各方面都有利。
但由于汉朝绵延了四百年,其粮食价格也存在剧烈的变动。
比如楚汉相争时期,由于受战乱影响,每石粮食的价格来到了惊人的一万钱。
而随着战争结束,“文景之治”的到来,国家又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每石粮食的价格下跌到了每石十几钱左右。
常言道,“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这两种价格都是十分不合理的。
所以在东汉时期,每石粮食的价格,基本在三位数浮动。
但到了汉末大乱,粮食价格则又长期飙升在一千钱以上不下。
至于李翊治下的冀州,粮食价格是多少呢?
答案是三百钱一石。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个价格是不是太便宜了?
但事实上,每个地区受发展度、政治动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均有不同。
一般情况认为,汉代的粮食价格警戒线是每石两百钱左右。
到达这个警戒线时,就说明农业已经出现大面积歉收,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在增加。
而如果粮价超过了三百钱,则说明饥荒已经形成。
如今冀州之所以粮价来到了警戒线以上,就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人口流失,政局动荡。
李翊虽然已经将冀州的局势基本稳住,但粮价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没能够得到解决。
思来想去,李翊还是决定与当地的商贾进行谈判磋商。
由政府出面,用“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李翊正襟危坐,肃然
说道:
“……诸君皆冀州商界耆宿,仓储丰盈。”
“今冀州既安,州郡已靖,市肆重开,诸公可尽释顾虑。”
“但使粮货流通,国家必以重利相酬。”
“李某断不令诸位义商失望。”
把粮价降下来也很简单,就是让这当地的地主商人们,把粮食大量流入市场就可以了。
粮食一多,价格自然就便宜。
而粮食又一直是商品贸易中的大宗。
国家只垄断了盐铁贸易,以控制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