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一首古风天下知(2/9)
子。
如今那串浅痕竟在雨夜里活了过来。林夏的手指终于落在琴弦上,弹出的第一个音抖得厉害,像被雨打湿的蝶翼。他闭上眼,任由旋律顺着指尖蔓延 —— 不是他熟悉的宫调,也不是羽调,倒像是夹在商调与角调之间的缝隙里,带着点不上不下的怅惘。
“凉... 凉...“ 他跟着调子哼,第二个 “凉“ 字出口时,喉间忽然发紧。
案头的烛火 “噼啪“ 爆了个灯花,映出他鬓角新添的白发。自故人辞世已有七载,这七年里他写了三百首雅乐,编了十二部舞曲,每一首都被赞为 “中正平和““ 承古开今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曲子像精心雕琢的玉琮,规矩,却没有温度。直到今夜这场雨,直到这声撞进骨头里的“ 凉 “,他才忽然明白,故人说的“ 凉 “,从来不是苦寒,是藏在温热底下的那点清醒 —— 像热茶表面的白汽散去后,杯底沉着的那片茶叶,是甜是涩,要等凉透了才辨得清。
雨还在下,银杏叶簌簌落着。林夏索性搬了琴坐在窗下,任由雨丝溅到琴弦上。他开始反复弹那两句旋律,时而急促如檐雨,时而舒缓如叹息,指尖被琴弦磨得发红也浑然不觉。案上的《扬州慢》被风吹得翻页,停在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他忽然想起故人曾说,红药开得最盛时,总带着点 “开到荼蘼的凉“。
原来有些凉,是从最热的地方生出来的。
他抓起笔,在一张废纸上胡乱写:“入夜渐微凉,繁花落地成霜“。墨迹被雨水打湿,“霜“ 字的最后一笔晕成一片浅灰,像极了那年冬夜里,故人斗篷上沾着的雪。
创作的念头一旦生根,便像夜雨里的藤蔓,疯长着缠上心口。林夏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对外只说 “校订旧乐“,连侍立多年的小吏都看出他神色不同 —— 往日里他校乐时总是蹙眉凝神,如今却时常对着空窗发怔,有时忽然笑起来,眼角有细纹在动,有时又停了笔,指尖在案上轻轻敲着,像在数漏下来的雨声。
第七日午后,雨歇了,阳光透过云隙落在案头。林夏翻找乐谱时,从《白石道人歌曲》的夹层里掉出一叠旧笺。是故人的字迹,瘦劲清峻,带着点女书特有的柔婉,纸边已经泛黄发脆,像被岁月啃过的痕迹。
他捏着笺纸的手指忽然发起抖来。
这是七年前整理故人遗物时发现的,当时只匆匆看了几眼便塞进书里 —— 不是不敢看,是怕一看,那些被礼乐、被朝堂、被 “国师“ 身份压下去的情绪,会像决堤的水,冲垮他苦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