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墙上挂着十七个名字(2/5)
,仓库外传来第二阵汽车引擎声。
赵婉华带着她的勘查箱匆匆赶到,她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戴上白手套和护目镜,蹲在了那摊蜡油前。
她从箱子里取出一副特制的、带着多个镜片的放大镜,仔细地检查着那些蜡油残渣。
空气里只有她用镊子轻轻拨动碎屑的细微声响。
“有发现。”几分钟后,赵婉华站起身,语气笃定,“蜡油的主要成分是石蜡,但里面混有微量的蜂蜡和松香。这是老式‘祭祀蜡烛’的典型配方,为了让蜡烛燃烧时气味更浓,火光更旺。现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了,只有少数偏远乡村的老庙宇还在用这种土法制作的蜡烛。”
她顿了顿,目光转向墙上的照片,镜片后的眼神锐利如刀:“凶手在进行某种赎罪仪式,或者说,他自认为的赎罪仪式。祭祀的对象,或许就是这十七个人。但他挖掉了死者的眼睛,这通常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他认为‘他们不该看见’,或者说,他们在不该看见的时候,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东西。”
“看见了什么?”孙玉花下意识地问。
“这就要问凶手了。”赵婉华摇摇头,“但这种行为充满了愤怒和惩罚的意味。他不是在祈求原谅,更像是在执行审判。”
江临风没有参与讨论,他的视线死死地黏在那张手绘地图上。
十七个点,十七条人命,它们真的只是随机散布在珠城各处吗?
他脑中反复回想着赵婉华的话,“不该看见”,这些小卖部老板,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什么?
他们能同时“看见”什么?
突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
这些点并非毫无规律!
他掏出手机,迅速调出珠城的老地图,两相对比。
几分钟后,他抬起头,眼中闪着一股发现猎物踪迹的兴奋光芒。
“不是随机的,”他沉声说,“这十七个点,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到九十年代,它们几乎完美地沿着当年华南铁路货运支线分布。”
他立刻拨通了市局资料科的电话,声音急促而有力:“立刻帮我查,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有一条途径珠城的华南铁路货运支线,沿线最大的货物供应商是谁?尤其是食品、日用品类的!”
电话那头效率很高,不到十分钟就有了回复。
一个名字通过电流传了过来,让整个案件的脉络瞬间清晰了起来——“南粤腌渍厂”。
这家当年盛极一时的食品厂,正是通过这条货运专线,将他们的咸菜、酱料、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