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指纹是活着的遗书(2/3)
内衣口袋翻出的诊断书。
泛黄的纸页边缘卷着毛边,指尖摩挲时发出细微的窸窣声,1997年的公章还清晰:“许国强,男,32岁,脑震荡后遗症,建议转滇南康复治疗。”他盯着“未死亡”三个字,喉结动了动,仿佛有块烧红的铁卡在喉咙里。
原来周德海每年清明烧的纸,全飘在了空坟头;原来他举着裁纸刀满世界找的“凶手”,根本不存在——他的复仇,不过是和自己的执念拔河。
“江队。”小陈湿淋淋地跑过来,手里拎着证物袋,塑料袋表面水珠滚落,滴在江临风鞋面上,“井底找到的,烧纸灰里筛出半张照片,是许国强在滇南的全家福,背面写着‘德海,我过得很好’。”
江临风捏着证物袋的手在抖,塑料贴着指尖,冰凉而滑腻。
照片里许国强抱着个穿花裙的小女孩,笑声仿佛从相纸里溢出来;身后是开满三角梅的院墙,红得热烈,和当年晒盐场的盐碱地判若两个世界——一个荒芜如死,一个生机如燃。
他突然想起周德海坠井前说的“我清完了”,原来他不是清了仇,是清了自己——清掉这二十五年里,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兄弟已死”的负罪感。
物证室的冷光灯下,赵婉华戴着白手套打开铁皮盒。
灯光落在铜钥匙上,泛着暗光,像沉在深水里的旧梦;日记本封了蜡,镊子挑开时发出细微的“咔”声,纸页窸窣作响,如低语。
最后一页的字迹歪歪扭扭:“第十七个,不该是人,是我自己。指头还缺一根,留给警察同志——替我按个手印,算我投案。”
“他早就在等这一天。”赵婉华的声音轻得像怕惊醒谁,“当年第一起案子现场,窗台上那枚模糊指纹,边缘有刀刻似的压痕——现在看,是他故意没按实。”她抬起头,老花镜片后的眼睛泛着潮,“不是想逃,是想被抓住。十七个指纹,他早给最后一个留了位置。”
证物盘里,那根用红绳串着的小指骨泛着青白,触目惊心。
江临风伸手碰了碰,骨面冰凉如井水,红绳却还带着一丝旧日体温的错觉。
他突然想起周德海右手小指的断口——二十年前的旧伤,结着死皮的疤痕像道褪色的绳结,摸上去粗糙而麻木。
检测报告出来时,孙玉花正翻着审讯笔录:“他下岗后在汽修厂当杂工,每个月工资的一半寄去许国强老家,说是‘替兄弟尽孝’。”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反着冷光,“心理画像显示,他不是反社会人格,是被时代齿轮碾碎的普通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