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智瑶教子(4/7)
在面世的军事着作种类上?智瑶写的兵书比较符合当前的时代,也就是大而广之,战略篇比较多,战术反而没有多少篇幅,山川地形篇占了一些,练兵篇更是不存在。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大多也是谈战略,再来着重强调山川地势对用兵的重要性,还有涉及到人心的篇幅,战术运用少少写了一篇,练兵涉及到一些。
而司马穰苴的兵法更有意思,强调军律对军队重要性,篇幅中大量提到财帛才是关键。其实也没有错,军队的军律严格,再把士兵武装到牙齿,能做到这两点的话,是一支强军无疑了。
智开是什么人?他想看兵书,智瑶、孙武和司马穰苴这种当代军事大家的着作可以随便看,每一本里面都有着作者的思想以及对用兵的看法。
当然了,同样的一种知识,不同的人去学,汲取到什么营养则看个人感悟。
现在,智开从正在集结的军队看来,大军就是带上了智瑶的鲜明色彩。
怎么说呢?归纳起来大概就是“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了。
“父亲的用兵早就大成。我问过国尉和中尉,他们着作兵书借鉴了父亲的不少战例。”智开看向了智瑶的侧脸,眼眸里满满都是崇拜。
其实应该是智瑶用兵借鉴了“古人”才对。而相当多的“古人”用兵则是汲取了孙武或司马穰苴的军事思想。
另外,智瑶没少和孙武或司马穰苴交流,互相之间必然会有对方的影子。
在智开看来,孙武或司马穰苴学习智瑶,或许是有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崇拜导致?
大军开始演武。
说白了就是在智瑶的一个又一个命令下变阵再列阵。
“你来。”智瑶将令旗交给了智开。
令旗是一种握杆约一米长,有一面三角旗面的玩意,每一面旗帜的颜色都不一样,讲究一些还能在上面绣上“神兽”呢。
指挥官拿这种令旗,有人专门在注视着这边,他们将看指挥官拿什么颜色的旗帜,做出哪一种挥动的动作,再往下传达相关的指令。
冷兵器作战,用“声”和“色”传达指令是惯用做法,“声”需要传令兵找到接受命令的人下达,也能是战鼓、号角等号具,“色”则是预见讲好旗帜的什么颜色代表哪种命令。
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会携带猎犬,说“声色犬马”不一定是纵情享乐的腐朽生活方式,也能是兵戈铁马的一种展示。
智开看上去没有什么生疏,神情严肃地操纵军队演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