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不负班超之志(2/10)
致效率低下。
辽东就面临这样的问题。
就算用上李翊的木牛流马,但刘备认为从徐州往辽东运粮的损耗率至少也在85%左右。
试想,即便刘备拿出一百万斛粮食来,等运到辽东时也就只剩下十五万斛粮了。
其损耗之巨,可见一斑。
诸葛亮一挥羽扇,为刘备出主意道:
“向者,李郯侯在徐州大设造船司。”
“去岁已有百余艘艨艟、楼船下水。”
“今何不使麋别驾走海路,自青州东莱出发,去往前线?”
这时就体现李翊的高瞻远瞩了,早在196年时,李翊就提出在徐州大兴造船业。
为了过渡船只不足,还专门遣人从荆州刘表,淮安刘子扬那里购得了大量楼船。
如今徐州的水运、航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至少在众诸侯中属于顶尖。
从东莱出发去辽东,中间其实就跨越了一个内海。
至少能将运输效率提升40~50%,极大节省运粮成本。
“……这么说先生也以为,子玉征辽东是必然之举?”
刘备见诸葛亮提出帮助李翊作战的方案,而对召李翊回来的事却绝口不提。
心下也知孔明也欲使李翊征辽东。
“……主公明鉴,臣亮窃以为李郯侯之平辽东,实为固河北计也。”
“夫辽东安,则河北可兴,边境能宁,中原可图也。”
“昔郯侯征乌桓,今讨公孙度。”
“皆所以靖边陲、绥远服,使明公得专意中原而无北顾之忧者也。”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李翊的良苦用心。
之所以对辽西、辽东连续发兵,还是希望为河北求得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毕竟未来的河北,才是发展的大头。
你要是三天两头,就被北方的战事所侵扰,那谈何发展?
长痛不如短痛,一发给北方边患收拾了。
才能调转头来,处理中原剩下的残余势力。
刘备一颔首,见李翊、诸葛亮都支持平辽东,当下也不再犹豫。
“……既如此,便命糜子仲走海路,自东莱出海,往辽东运粮。”
刘备凝着眸,同意了李翊的递上的征辽方案。
饶是如此,刘备依然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去说服徐州群臣。
“……主公,海上飘忽不定,不能只走海路运输。”
“陆路运输亦不能停,勿使前线粮食少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