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书阁之内长议论(1/7)
京都,晨光熹微,柔和的光线洒在巍峨的宫殿与错落的楼阁之上,给这座古老的都城披上一层梦幻的薄纱。在皇城的一隅,朝廷书阁静静矗立,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气息,这里珍藏着无数典籍,承载着历代的智慧与文化。
书阁的一间偏厅内,今日气氛格外凝重。几位翰林院学士正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摊开着一本诗稿,诗稿上的字迹刚劲有力,却又不失飘逸,正是近日在文人墨客间引起轩然大波的《云漠关》组诗,作者署名林夏。
为首的张大学士,年逾花甲,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他缓缓拿起诗稿,目光再次扫过那一行行诗句,眉头紧皱,神情凝重。“诸位,这《云漠关》组诗,近日已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今日召大家前来,便是要一同商议,此诗所涉内容,关乎重大,不得不慎。”
李学士微微颔首,接过话茬:“张公所言极是。此诗中‘云漠关前沙漫天,戍楼孤影对残垣。征人血泪无人问,唯有胡风伴月眠’之句,直白地描绘出云漠关一带戍边将士的艰苦境遇,更隐隐透露出对朝廷边防政策的质疑,若任由这般言论流传,恐生事端。”
王学士却轻轻摇头,面带不同见解之色:“李兄所言虽有道理,但依我看,此诗文采斐然,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满是对苍生的悲悯,对家国的关切。林夏不过是以笔为剑,刺向当下边防之弊,若能借此诗引起朝廷重视,改良边防,岂不妙哉?”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这时,一直沉默的陈大学士轻咳一声,开口道:“诸位,先不论此诗观点对错,单说这林夏,究竟是何许人也?如此大胆,敢在诗中直言时弊。据我所知,这名字在文坛此前毫无听闻,仿若一夜之间横空出世。”
张大学士叹了口气,说道:“这几日我也派人多方打听,只知晓这林夏是云漠关附近一普通村舍之人,家中世代务农,但其自幼聪慧好学,常于书馆外偷听先生讲学,无师自通,习得满腹经纶。此次不知因何机缘,写出这《云漠关》组诗,一经传出,便如星火燎原,迅速在文人圈中传播开来。”
李学士面色一凛,语气略带担忧:“如此说来,这林夏虽是无名之辈,却不可小觑。其诗才出众,且敢言人所不敢言,若不加以妥善处理,日后恐怕会煽动更多文人对朝廷政策指指点点,动摇民心。”
王学士听了,有些不悦,反驳道:“李兄此言差矣。我朝以文治国,向来鼓励文人进谏,若只因一首诗便打压作者,岂不让天下文人寒心?再者,诗中所言,并非毫无道理,云漠关边防之事,本就积弊已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